4月1日呼和浩特市主题教研活动暨化学学科基地第七次模块研修活动在师大附中进行。全市高二和部分高一化学教师线上、线下参加。

本次活动的主题为“聚焦核心,协同发展”。基于主题,设计了示范课、说课、评课三个环节。示范课分别为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常慧老师的《从分子到无限可能之超分子》;我校于艳新老师的《认识配位化合物》。


常慧的《超分子》通过三个主题:冠醚的性质与应用、人体内的超分子、分子机器动起来的奥秘,介绍了主要的知识点。课堂上,常老师借助资料分析、问题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取证据得到结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构建、更新知识体系。超分子作为一个新兴领域有着无限可能,希望本课作为启迪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平台。


于艳新通过对比硫酸铜粉末与硫酸铜溶液的组成,水分子与水合氢离子的结构,分析配位键及配合物。针对深蓝色硫酸四氨合铜离子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定性与定量结合,实验与理论相辅,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
课后是两位老师基于教学实施对两节课进行了教学思路的阐述的说课环节。

随后,民大附中张敏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首先他对两位老师的教学给予肯定,第一节课常老师巧妙的融合化学史,利用化学实验生动形象的呈现了超分子的功能和价值;第二节课于老师基于实验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探究,形成探究思路,发展学生的探究、辩证思维。然后对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教学实施中陌生概念的提出对于学生认知可能会增加难度并且可能冲淡教学主题;另外,在实验探究中需要特别关注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设计时关注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最后,呼和浩特市高中教研员张欣苹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他强调本次教研活动主要针对《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教学困点和难点,通过优质校和基地校的引领示范,推动促进各校化学教学变革的协同进步发展,实现高二引导,高一谋划布局的协同发展;通过数字助力,提供便捷教研路径,实现县中和市级学校的协同发展,为振兴县中助力。(文 | 张欣苹 图 | 樊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