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学生园地学生活动 → 正文
学生活动

【文艺时评】文化类综艺节目年轻化表达,更能“撩动”青少年的心?

[日期:2020-11-20]     点击:[]次    

郭滢彧(高三学生)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疫情防控和“安全社交”,让我们身边的“宅”朋友们有了更多空余时光。除了影视剧,综艺节目成为他们打发闲暇时间的首选。究其原因,个人发现,近些年来,无论是形式与风格,还是创意与内容,我国综艺节目都在不断创新与探索,以至于,综艺节目展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并出现了大批脍炙人口的优质综艺节目,吸引拥趸无数。

如弘扬诗词歌赋,戏曲曲艺,以及各类民俗技艺等文化类综艺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中秋诗词大会》《朗读者》等现象级文化类综艺节目,收视与口碑兼佳。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文化类综艺节目更受文化水平较高、阅历丰富的中年受众青睐,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接受范围相对有限。从这一点来说,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年轻化表达方面,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首先,青少年文化消费场景中缺少传统文化“底色”。大部分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大都停留在教学场景中,这些形式难以让青少年对我国传统文化有全面的认知,和产生浓厚的兴致。当下青年学子,尤其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Z世代”(自幼接触互联网、熟悉各类网络应用场景的青少年群体)每天接触的信息很大一部分直接或间接来自网络。网络信息和衣食住行一样,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基本元素,信息内容与形态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深度参与构建他们的社交与认知。

事实上,当下很多青少年都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在学书画、弹古筝、背诗词、学京剧等,但由于在短视频、直播、影视剧等娱乐消费场景中,传统文化内容不占流行文化的“C位”,青少年接触的概率相对较低,再加上青少年群体内部互相模仿与跟风效应普遍存在,即流行什么就追什么。如果明星八卦、流行音乐已构成娱乐场景的主“背景板”,不管在“背景板”上如何铆足劲增添几抹传统文化亮色,最终还是难以改变青少年的偏好和选择。

其次,较高投入成本使文化类综艺节目“曲高和寡”。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完整准确展现它们的魅力,制作机构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进行策划、编排、打磨;特别是若想把一些青少年相对陌生的,离当下学习生活有距离的传统文化知识说得通透、讲出趣味、引发共鸣,非得在传统文化元素与综艺节目二者的有机融入上多下功夫不可,而这个过程往往是一个漫长的、充满风险的过程。投资方也因其认可度低,回报周期较长而谨慎投资,如此一来,让综艺节目中的传统文化题材尤显珍贵。

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的相互交织与影响,传统文化一直难以在互联网的屏端占据青少年流行文化阵地。如何解决以上问题,使文化类综艺节目走向更广阔天地?个人认为有以下三个途径:

一是在制作观念上,要深挖传统文化的内在“共鸣点”。不论是唐诗宋词元曲,还是国乐茶道皮影,千百年来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因为它们都蕴藏着祖辈的生产经验、生活智慧、生存技巧和生活情趣。比如民间谚语中就有农时节气的判断窍门,少数民族婚嫁歌中有帮助女性协调处理家庭事务的经验技巧,文人书画中则充满着顺其自然的处事观念。这些知识点经过一代代艺术沉淀和加工,虽然因时代而不同而会造成不同的理解,但本质上这些蕴藏的知识规律都没有改变,都可以成为我们日常学习的来源,并获得我们心理上的共鸣。

传统文化蕴藏的知识并非一成不变,但它们对我们当下的生产生活能够产生“举一反三”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不应过分依赖传统文化的“形式感”,而是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在“共鸣点”,古为今用。只要策划制作精心巧妙,节目自然也就元气满满,通俗易懂,这样一来,也就更易为年轻受众所接受。

二是在宣传方式上,更注重贴近年轻受众的习惯与偏好。理解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要下一番真功夫,要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体验妙处,而综艺节目则以其娱乐性、及时性为观众所喜爱,两者之间存在着“慢”与“快”的差异。因此,要针对互联网时代观众碎片化时间、快餐消费等接收习惯,通过主动设置青少年关注的话题与内容、化整为零地传播“小、快、灵”的节目内容等宣传方式,不断拓宽传统文化综艺节目的受众范围,培养观众的接收习惯。

此外,一味的“口号”宣传只能加深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教条化的理解乃至抵触,只有创新宣传方式,做有温度的宣传,才能生动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让青少年发自内心地去了解去喜爱我国的传统文化,才能为传统文化类综艺奠定更广大更坚实的观众基础。

三是在政策引导上,国家应继续加大对文化类综艺节目扶持力度。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评奖激励等措施,引导投资方给予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更多关注和支持,改变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面临的“无人敢投、不敢多投、不敢再投”的困境,培育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市场类型。

习得传统精髓,绽放韶华青春。虽然文化类综艺节目占据青少年的主“背景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个人坚信,通过节目制作观念与宣传方式的改变,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文化类综艺定会厚积薄发,获得更多年轻受众的青睐,同时,以综艺节目为平台,将向观众源源不断地展示具有无限生命活力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