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掌握前沿科技、培养创新思维已成为青少年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为响应国家“人工智能+教育”战略,我校重磅推出“智能硬件设计及AI工具实践课”选修课,带领学生从零基础入门,通过智能硬件设计与人工智能应用双线探索,在实践中解码算法奥秘、解锁硬核技能,用代码与电路书写属于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篇章!
课程亮点:跨学科融合,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链路学习
本课程以“做中学”为核心,融合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三大领域,通过“硬件设计+AI开发”双模块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科技知识体系。课程依托开源硬件平台与AI开放工具,结合生动案例与真实项目,让抽象的技术原理“看得见、摸得着”,真正实现“玩转科技,创新无界”。
课程内容:两大模块激发创造力
模块一:Arduino智能硬件设计——让创意“动”起来

智能硬件设计
基于全球热门的Arduino开源硬件平台,学生将亲手搭建属于自己的智能设备。课程提供丰富的实验套件,涵盖传感器、执行器、AI视觉模块等,通过项目式学习掌握电路设计、编程与智能硬件开发技能。

避障小车
实践案例:(1)制作“避障小车”:融合超声波传感器与电机控制,赋予机器自主导航能力。

超市刷脸支付系统
(2)开发“超市刷脸支付系统”:利用AI视觉模块捕捉人脸信息,打造人机交互新体验。
通过硬件实操,学生不仅能理解智能硬件设计技术的底层逻辑,更能将天马行空的创意转化为现实。
模块二:AI工具应用实践——与未来技术零距离

学生正在调试代码
本模块从生活场景切入,揭开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学生将逐步学习:
(1)AI理论基础:初探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用数学游戏理解“模型训练”。

人脸识别身份认证系统功能测试
(2)生成式AI应用:体验可灵AI图像生成、与豆包AI的对话设计,感受AI赋能学科学习,探索AIGC的内容创作潜力。
(3)AI开发实战:调用百度、阿里云等开放平台API,通过Python编程完成“人脸识别身份认证系统”、“AI诗词助手”等实战项目。
课程特别注重伦理讨论,引导学生思考AI技术的边界与责任,培养科技向善的价值观。本课程以硬件设计、代码迭代与AI实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调试与创新中感知科技魅力,为学生未来铺就创新之路。课程将持续搭建创新孵化平台,让科技梦想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蓬勃力量。(文/白莎出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