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初春,我从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被分配到师院附中工作,当时正是1977年改革开放以后,高等院校恢复招生考试入学的第一批学生毕业工作之际。这一年来到附中的毕业生有我、锡林其其格、赵瑞峰、阿拉坦朝鲁、永仁等,再加上这一年暑期又分来的78级的毕业生,有秦德森、郝明华、张文明、李成林、刘飞、张广平,靳绥龙等。
现在算来有20多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了附中教师队伍,一时间备受瞩目。那时候的附中已经是全市著名的学校,教师队伍优秀,有很多全市闻名的教师。校长王淑媛是北师大的毕业生,副校长李魁梦是师大毕业,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温文尔雅,专注事业和一身正气。我对他们也是十分敬重。
1982年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上下都对教学充满了希望,我们来到附中,在领导和老教师的带领下,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所有人都先后担任了班主任,潜心于教学,专注于课后讨论,热烈的讨论常常争论不休,这是再经常不过的事情。经过一些年的努力,我们这一波先后来附中的人都先后干出了成绩,有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教学骨干,年级主任,教研组长,有的甚至还当上学校的领导。
30多年过去了,回首过往,敬业、奉献曾是我们青春燃烧的主旋律。热情、不懈的追求亦是我们的风格。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成就的是一批批的优秀学生奔向了高等院校,走遍全国,甚至世界。这就是我们收获的累累硕果啊!我们也从一个个青春洋溢的青年,变成了退休教师。这些年中,有的人调走了,有的人转行了,甚至有的人已经永远逝去。但我相信,附中在每个附中人心里永远都是最重要的人生印记。
在年轻人的心中,日子总是快乐的。还记得我们在附中的第一次旅游。那时,生活水平低,物质条件差,旅游当然也就很辛苦。在1985年的暑假,学校组织我们去大连,兴奋的心情简直难以言表。学校的大卡车是我们的交通工具,即便没有车篷我们也毫不在乎。大家把体育组的体操软垫铺在上面,再放上几个长条椅,就成了卧铺车厢。
一路上风尘仆仆,颠颠簸簸,暴土扬尘,灰头土脸,但大家却很兴奋。一群年轻人离开了家,去传说中美丽的大连,这是何等的快乐!半道里快到青龙桥的时候,路边有解放军上车检查,电筒一照,我们这一车人的尊容,立刻引起了解放军同志的怀疑。有几个形象特别的,还被叫到车下询问,把我们当时吓得别提多紧张了。哈哈!这一幕如今想起来已成笑谈。
1991年暑假,我们刚刚送走91届毕业生,王淑媛校长答应领我们去草原。去草原?太让人激动了。这次我们乘坐的是从内蒙师大借来的有着历史掌故的绿色校车。这辆车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破旧不堪。车窗玻璃不完整,椅子是硬垫的,还晃晃荡荡。但我们太激动了,大家把最好的座位让给王校长和常艳芳老师。剩下的我们就各自随便了。一路灰尘,一路欢歌,我们年轻的心早就收不住了,把这破旧的校车当成了舒适的豪华车。
那时的道路条件非常差,汽车一过武川,眼前即是一片平川,哪里有什么道路,更不要说具体的方向。指示牌是绝对没有的,放眼一看全是大草原。幸亏开车的司机包坚勇师傅有丰富的草原行车经验。驾驶着汽车一路颠簸,寻着草原上的车轱辘印,好不容易才到了一处山坡下,有人说这就是四子王旗王府二队,据说山上是内蒙古电台的中转站。因为人家是工作站,工作人员哪有什么好吃的招待我们啊。可是,年轻人在一起就是快乐的。这一道我们在大会议室里,手舞足蹈狂欢了一通,就连王校长、廖镜乐老师也都跟着忘情了。
回忆起年轻的时光,人们的内心总是复杂的。有快乐,有幸福,也有伤感!时间的脚步总是匆忙啊!
如今,我们热爱的附中已经到了建校65周年的日子。附中已经不再是我们来到时那个破旧的样子,满院炉灰渣铺就的道路,一下雨就满院泥泞,无路可走。现在低矮的教室变成了高耸而美丽的大楼。附中的学子们勤奋学习,创造出了一个个优异的成绩,高考状元的出现更使附中声名远扬,一切都不一样了。我们的心也随着附中的腾飞而奔腾飞扬。我们亲爱的附中正是风华繁茂时!
张昕丽,1956年3月出生,吉林市人。1982年元月于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大学本科。同年分配至师院附中工作,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历任班主任多年,并任语文教研组长。连续多年荣获师大附中优秀教师奖,优秀班主任奖、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教师奖。两次荣获呼市教育局优秀德育工作奖。2011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