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我校教师白塔娜结合茶文化和诗歌鉴赏艺术在校茶室上了一节特别的语文课。课题为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的《临安春雨初霁》。这堂课通过“观色、闻香、品味、悟理”四个维度,带领学生走进南宋文人陆游的精神世界,感受诗与茶交融的文化意蕴。
茶道到诗道:一杯茶中的家国情怀

教师以“茶”为引,将陆游的诗歌与宋代茶文化巧妙结合。“观茶之色”对应诗歌的初步诵读,学生们在齐声朗读中感知诗句的韵律与画面。一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有人读出江南春色的明媚,有人却品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沉郁。正如茶汤的深浅映照香气浓淡,诗中的色彩与情感也在学生的解读中逐渐明晰。
“闻茶之香”环节,师生在蒸腾的茶香中共同梳理陆游的行踪与心境。从故乡山阴到临安小楼,从夜雨淅沥到杏花叫卖,学生通过诗句中的时空线索,触摸诗人闲适下的隐忧。
草书与分茶:闲适背后的不甘

“深品茶之味”是课堂的高潮。教师通过“写草书”“分茶”的细节,引导学生剖析陆游的复杂心绪。草书需静心磨砺,分茶更考验技艺,看似雅致的生活背后,却是诗人被朝廷边缘化的无奈。当屏幕播放宋代“茶百戏”视频时,学生们惊叹于古人的匠心,也读懂了陆游“素衣莫起风尘叹”的叹息。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白塔娜老师串联起陆游不同时期的诗作:62岁写下《书愤》时的激愤、68岁僵卧孤村仍思报国的执着,直至85岁临终绝笔《示儿》的赤子之心。
以诗育人:在经典中寻找精神坐标

诗是历史的回响,茶是文化的载体。这场打破常规的语文课,让茶文化不再是课本里的知识点,而是融入感官与心灵的活态传统。当语文课跨越时空,与一杯茶、一颗赤子心相遇,教育的意义便在此刻生根发芽——传承,不仅为记住过去,更为照亮未来。我校将继续深耕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创新课堂形式,让经典“活”在当下。(文/李梅林 图/娜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