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校庆华彩附中记忆 → 正文
附中记忆

“附中人讲附中故事”系列 | 于洋《附中记忆》

[日期:2024-03-26]     点击:[]次    

一所学校如何,只有那些曾与它轨迹相合的人最为清楚。

当我提起附中的时候,许多清淡柔和的故事浮起,就像花落在了心底。

我曾问过一个学妹,是否见过附中旧的教学楼,答案是否定的,原来我们是时光里最后一批与它邂逅的人。

从前的那座教学楼,有一段很长很宽的步梯,高一军训的时候我们曾在那里合影留念。

2014级的高一10班在步梯下离门最近的教室,曾经有人玩笑道:如果发生什么事,大概我们班跑得最快。

3F0D3

春日宿舍楼前的垂柳

在那段时光里,我有幸做过一段时间附中的图书管理员,在特定日子的下午,给前来借书的同学取书、盖章。跟着负责图书管理的老师,我曾有幸进入藏书室,见过乃至触碰过那些古老泛黄的书页。这段附中给予我的经历,至今难忘。

在高一未曾结束的时候,我们搬入了新楼。教室的不远处是很大的阳台,在大课间无事的时候,我会在阳台栏杆旁静静地伫立,看着那边嬉闹的同学,以及来来往往的人。

高一结束的时候,我选了文科,但总是忧虑自己的成绩,害怕离开宏志班。期末考试结束,班级大扫除之后,我和好友一起去找王老师,治国男神总是在宽慰我们,但我们却想着即使以后真的无缘再听男神的语文课,这也算是告别。

高二入学才明白万事总没有那样苛刻,于是进入17班,结识了新面孔,也和高一时与我做出了同样选择的10班人拥抱寒暄。

后来的日子啊,辛苦却明朗,直到上了大学,到了异乡,才越发怀念。

若非要挑出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来讲,好像桩桩件件都清晰如昨日。

烈日下为电影社的微电影奔波,阳光体育月学打网球,足球篮球赛的热烈呐喊,以及成人礼和成人礼上想要为之落泪的老师们的微电影。每日的课间操、夜操,想来都颇为美好,我喜欢夜操时墨黑里微微泛紫的附中夜空,喜欢夜操后和同学走在回去路上时吹来的微风。

时常想起17班门外墙上的那句话:“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基。”

作为师范生,对这句话的感触大概更为深刻,在我的记忆里,附中的老师们也正是如此。创新、活力、亲和大概是形容他们最好的词语。

11608

在附中操场上看日落

记得从前治国男神总是会在周记里捕获我们的情绪,好多次的谈话,好多评语,如今想来仍旧是深深的感动和感激。王老师总不忘在每一个同学生日时送去明信片和小礼物,我在附中的第一个生日时,他把明信片悄悄夹进了我的书里。他总是坚持在夏季骑电动车上班,细想来应该是一种低碳。他总是那样温和细致,却不乏力量。后来当我慢慢靠近教师这个职业,我所想做的大概也是这样温和有力的人。

生哥的课总是颇为有趣,带来这种有趣的除了幽默的语言,大概还有一种蓬勃的力量与生气。我所见过的许多成年人,皆深沉古板,而生哥不同,敢于变革和尝试使他总是充满活力,对于生活和教学的热爱使他总是不乏课堂上的激情。他总会有各种新奇的想法和思路,带给身边的人许多惊喜。

38876

老校门的初雪

博学睿智的郑老师、善良爽朗的香东老师、严格果断却深受大家喜欢的迪姐,以及我曾经在附中有幸遇到过的每一个老师,都给过我获益匪浅的教诲。他们是真正爱着学生的一群人,真正在附中这片净土上坚守本心的一群人。

记得毕业班会结束的时候,大家相拥而泣。一个从前常常谈笑相伴的姑娘过来,轻轻地拥抱了我一下,说:“怎么这么快就毕业了呢?”

过去的时光就像生命里悄然吹过的风,大的碎片沉积,淀成再难回返亦难消逝的记忆。

而一些东西却是刻在骨子里的,比如,附中人的印记。

A463

于洋,女,汉族,呼和浩特市人。2014年9月至2017年7月就读于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曾获2015至2016年度校级优秀团员、师大级优秀团员;获2015年高二年级一等奖学金;2016至2017年度被评为“三好学生”;获第十八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省级一等奖。现就读于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为公费师范生。